熱門:

2015年12月2日

韋志堅

政府錢是自己的

筆者數十年前入職美國銀行時是當管理見習生(management trainee),後來升為信貸主任。記得當年美國的高級行政人員訪港時,都會對我們這些新丁說:「你們要把銀行的錢當作是自己的錢,如果你自己都不會借錢給申請貸款的公司,那就不要把銀行的錢借給他們。」

我在猜想,財爺早年轉到財經部門工作時,上司可能也曾對他說:「你要把政府的錢當作是自己的錢,自己要節儉、慳錢、多儲蓄;那政府也要節儉、慳錢,不斷儲蓄。」這當然是正確的個人理財哲學,可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這哲學用於公共理財是不適當的。筆者嘗試從兩個方面解釋。

國民收入與支出要平衡

首先,從宏觀經濟平衡的角度分析。香港政府的收入,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這是一項重要的部分;要達致宏觀經濟的收支平衡,這20%的收入必須轉化為支出或投資,整體經濟才能達致平衡。政府長期從國民收入抽調資金累積盈餘,導致供應發展社會經濟的水喉漏水。國民支出不等於國民生產,經濟不平衡便難以增長。若銀行體系同一時間因為市場環境而資金過剩,政府的盈餘便不能返回經濟體系,造成長期漏水,令香港的經濟增長緩慢,不及周邊地區。

另一方面,可從公共理財的角度分析公共理財與個人理財的分別。個人會在年老時完全失去賺錢的工作能力,因而有一段長時間須靠儲蓄過活,而政府是不會出現沒有課稅能力這種情況的,政府可以不斷擴大經濟規模,讓經濟發展,重點是要懂得精明投資基建,以及適當重建社區,因此政府是可以用平衡預算刺激經濟(balance budget stimulus);意思是可用盡收入,以平衡宏觀經濟,可是個人便不可以每年完全用盡收入,這就是個人理財與公共理財的最大分別。同時,經濟學早已說明,平衡預算也是有經濟連鎖效應(multiplier effect),可以提振經濟的。

跟着,如何用錢也是有理財哲學的。香港特區政府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現在已高達兩年的支出。這是非常高的水平,能確保香港保持良好的信貸評級,建立良好的信譽。當然,如果用這些儲備擴展經濟,終有一天會用完。不過,如果用信譽去擴展經濟,那就長用長有。方法如下:財政司要評估各項基礎投資或重建項目的內部回報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並選擇那些高回報的項目,一般是用CBA(Cost Benefit Analysis)方法(見歐盟項目評估手冊,http://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sources/docgener/studies/pdf/cba_guide.pdf)。跟着是利用香港的良好信譽發債集資,如果集資的資金成本低於投資項目的內部回報率,那借錢投資項目便有利可圖,值得進行了。

強化港元債券市場

政府發債更可協助發展香港的債券市場,可以讓香港市民的投資多元化。投資回報,主要有兩個方法:一,以承受風險來換取回報;二、以時間來換取回報。現時香港的投資方式,例如退休金投資,主要是以風險換取回報。可是學者的研究指出,退休人士應着重利用「利疊利」的方式,以時間換取回報。若以債券投資,以「利疊利」的方式,不斷把所得的利息積存入投資中,持之以恒,20年後,大部分的回報將會是從「利疊利」當中獲得。

Joehnk & Hitman在Planning Your Personal Finance一書中還指出,一項票面利息8厘的債券,如果不用「利疊利」的方法,作長期再投資利息,20年後,只有如票面利息5厘的回報。因為「利疊利」再投資可提供主要的回報收入。香港就是需要有這樣的穩定投資渠道,為我們的退休金賺取回報(注意:這裏討論的是投資債券,而不是「債券基金」,兩者的投資考慮和投資結果是有不同的)。

因此,香港必須建立一個流通活躍的港元債市,才可以令退休金有平衡的投資組合和穩定回報。特區政府多年前已承認有這個需要,亦曾經做過一些相關工作,試圖促進本地債市,如在發行外滙基金票據外,以政府機構名義發行機構和零售債券集資,惟多年來成效並不顯著,主要是由於政府的設想是由銀行協助推動債市,但忽略當中存在的利益衝突。

銀行銷售債券只能賺取少額差價和服務收費,存款和貸款的息差才是他們的主要利潤來源。推銷債券會導致存款減低,所以銀行不會全力協助建立債市。我們建議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加強推動港元債券市場,並應推出更多港元債券以增加市場供應。鼓勵各半官方機構,如港鐵、機管局、按揭證券公司等在各項基建工程融資時,利用零售債券集資,擴大可供投資者買賣的債券種類和數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