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12日

李展鵬 文化論政

在港大風波中談梅艷芳

在「流行文化是這樣的:香港女兒梅艷芳」系列活動在港大正式開幕前,港大剛舉行過遊行與集會,港大人憂心忡忡,社會也密切關注。當港大風雨飄搖,談梅艷芳似乎顯得很離地、很風花雪月,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社會對港大的擔憂,是出於對香港價值的捍衞, 而關於梅艷芳與港式流行文化的討論,則是對香港精神與本土身份的尋索。如果說,從七十年代開始,一個重視法治廉潔、邁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麥理浩時代」是今天香港的基石,那麼,我們不要忘了,另一邊廂也由許冠傑開始的廣東歌凝聚港人的情感,建立港人的認同。香港所以成為香港,一方面是嚴肅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是娛樂至上的流行文化創作──這是香港可愛的地方,相比之下,新加坡就幾乎沒有流行文化的輸出。

流行文化與香港價值

因此,要談香港核心價值,便不能不談流行文化。過去數十年,許冠傑高唱的打工仔心聲(《半斤八両》及《加價熱潮》等)、成龍飾演的香港皇家警察(《警察故事》系列)、周潤發代言的有情有義黑幫大哥(《英雄本色》系列)、張國榮演活的身世不明孤兒(《阿飛正傳》),通通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載體。當然,還有在八十年代──香港最繁榮又最迷惘的時期──橫掃歌影壇的梅艷芳。

梅艷芳身上負載了許多香港元素。她生於六十年代的貧窮香港,5歲就登台賣唱,在七十年代跟香港一起奮鬥成長;到了八十年代,她乘着香港經濟火紅之勢,一躍而成國際巨星。在2003年,當香港經歷過沙士、七一遊行及「哥哥」去世等重重震盪,她的離去被認為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的奮鬥、成功、失落,處處對應着整個城市的高低起跌。她的人生,就是一部香港興衰史。

另外,梅艷芳的百變亦不只是形象,還涉及一個今天的熱門概念:本土。在八十年代,當大陸、台灣,甚至日本的女歌星大都高貴大方、溫柔宛若,妖艷的「東方麥當娜」在香港誕生,顯示一個西化的香港。劉培基設計的百變形象借用荷里活經典女星、拉美森巴女郎、英國的Punk等風格,全部被梅艷芳輕易駕馭,最後成為香港風格。而日本作為當時亞洲流行文化的老大哥,亦是香港的借鏡對象。早期的她翻唱了不少日本歌,她的造型亦有日本風,例如《似火探戈》的「黑寡婦」形象──濃妝、誇張、妖艷,便被認為受日本巨星澤田研二影響。

然而,雖然身上有西洋及日本風格,但梅艷芳又始終跟傳統文化有微妙聯繫。當時,形象前衞的她出人意表地演活了《胭脂扣》中三十年代妓女的懷舊古典味。此後,她的演唱會常有旗袍造型,《半生緣》等電影亦發揮了她的古典美。這種香港文化,混合了「why why tell me why」的西化與「誓言幻作煙雲字」的古典,是一種「半唐番」的香港品牌。梅艷芳建構的是混雜的──而非排他的──本土文化。

卸下舞衣戲服的梅艷芳,繼續建構一種香港身份。她為公義與社會弱勢發聲,總是在慈善活動中站在最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對八九民運出心出力的支持。她曾參與為民運籌款的海外巡迴演唱,亦因拒上大陸拍片而辭演關錦鵬為她度身訂造的《阮玲玉》,曾多年沒有到大陸演唱。她對公義的執着,被視為一種香港精神。

流行文化是思考資源

在最鼎盛的時期,港式流行文化對內凝聚香港人的認同,對外告訴世界什麼是香港製造。可惜的是,流行文化研究在香港始終未見蓬勃,而不少相關論文以英文發表,亦令社會大眾難以接近。反之,流行文化研究在英美非常盛行。研究麥當娜或Beatles等標誌性人物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棟,近年的影視作品如《反斗奇兵》系列、《魔雪奇緣》及《權力遊戲》等,更有專門的研討會討論;明年是Pet Shop Boys出版首張唱片的30年紀念,英國愛丁堡大學即將舉辦兩整天的專題討論會。香港又如何?流行文化何時會被嚴肅對待?

因此,把梅艷芳帶進港大的意義,絕不只是為了梅艷芳,而是關於一個城市如何從它獨有的流行文化,去認真地了解自身的政治、社會發展軌跡;這也不只是為了懷舊,反而是以過去為思考資源,探討香港的未來。前天,在「流行文化是這樣的」的專題講座中,當講者吳俊雄教授、張文新先生談到梅艷芳時,用到「社會公義」、「大是大非」、「香港價值」、「撐香港」等字眼,甚有意思。這些字眼,不就是港大風波中常被提起的關鍵字?

原來,港大風波與梅艷芳系列活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骨子裏卻暗暗相互呼應。關心港大與討論港式流行文化,其實都是梳理香港問題的必修課。(「流行文化是這樣的:香港女兒梅艷芳」系列活動即日起至月底於港大舉行,活動包括展覽、講座等,詳情請參閱HKU MCCC的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kuMccc

作者為文化評論人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