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5日

陳紹銘

社工淪為政府守門員

「社工,可以幫忙加快上樓嗎?」這句話,可能是近期社工聽得最多的查詢或訴求。基層住屋問題惡化,劏房日增,租金續升,市民期望盡快上樓;可是公屋輪候時間卻是有增無減,面對住屋困境,因此不少家庭期望透過申請「體恤安置」(Compassionate Rehousing, CR)加快上樓。而有關程序必須透過社工評估推薦予房署。

在公屋供應嚴重不足的社會結構下,社工被迫成為政府資源的守門員(gate keeper),亦無奈不時與服務使用者(client)站在對立面,未能有效實踐社工的價值。

輪候個案多 體恤情況少

公屋輪候個案自2002年的8萬多個案,一直上升至2015年逾28萬個案,近年升幅更加驚人,5年之間升近九成,不論是一般家庭,還是非長者單身個案,公屋需求一直增加;加上近年私樓加租、迫遷、重建的情況愈見普遍,理論上,申請「體恤安置」的個案應有增無減。然而,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近年獲批「體恤安置」的個案竟然大幅減少,由2010-11年度的2738個,跌至2014-15年度的1538個;而所謂「申請個案」,也是大幅低於前線社工接收的求助個案(見【表】)!

政府一直對外聲稱「體恤安置」沒有限額,如房屋署署長應耀康於2014年7月19日表示「我們並無為『體恤安置』設定限額,只要社署推薦,我們便會為申請人配屋」與「房署並無拒絕社署推薦體恤安置個案的紀錄」。不過,在房委會「租住公屋編配計劃」文件中得知,房委會每年度會就編配作出建議,安置類別包括清拆、公屋輪候冊、調遷、公務員等,「體恤安置」多年來的每年建議編配額則為2000個;最少近10年以來,「體恤安置」的實質獲批數目為1000多至2000多,即接近2000個的建議編配額。這是每年的體恤需求接近,還是有不明文的「限額」供社署參考,甚或要求社署「設限」?

「體恤安置」實質獲批個案減少,是否顯示社署因應公屋編配緊張而調整「體恤安置」的尺度,令有「緊急」變成「不緊急」,或「申請」變成「不申請」?當然,政府的回覆會是,社署設有工作指引,前線員工會就每個申請作專業判斷,但當中具體情況如何?標準如何?政府一直未能解釋清楚。個別推薦的情況不同可以理解,但卻因此可成為社署收緊體恤安置的空間,而前線社工亦可能在不知情下,無奈成為政府收緊資源的守門員。

前線社工守門 福利專員把關

根據社署資料,有多個服務單位均可處理「體恤安置」個案,包括輔導單位、學校社工單位、長者地區中心、復康院舍等;但現實上大部分個案均由綜合家庭服務中心(IFSC)、醫務社工部(MSW)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處理。不過,各單位一直有其服務定位,以IFSC為例,其服務包括家庭提供資源及諮詢、親子活動、義工培訓、個案輔導等,為有需要人士和家庭提供支援,而評估住屋需要可算是其中一項工作。然而,由於住屋問題惡化,相關工作的比重增加,令前線社工因此疲於奔命,更由於審批資源而處於尷尬位置。

根據2010年港大團隊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檢討報告指出,「許多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表示,其所處理的房屋援助個案數目佔總個案數量的20至30%」;而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於2013年亦指出,「同工處理涉及房屋問題的個案量竟然曾升至33%」。筆者最近與一些前線社工交流,更指前線工作有近四成要處理房屋事務,令社工的工作要重複「推case」,成為「房屋守門員」,沒有足夠時間處理個案輔導及家庭支援,也無法實踐社工應有的角色。

在現有體制下,有權把關和控制編配的,是全港十多個的社署福利專員。「體恤安置」申請要經幾層程序,非政府的機構的IFSC所處理的個案,須經由社署的後勤支援中心轉交,再經地區福利專員評估,再推薦予房署。

正如華員會社工工會指出︰「有些推薦個案前後雖已修改和遞交三四次,管理層卻仍有問題或質疑要社工再作解釋,令社工在處理體恤安置個案時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從管理層級的角度分析,社署福利專員可說最有權力,若然他們對前線社工的轉介提出質疑或直接拒絕,前線同事在層級壓力下不容易堅持,也或會「自我審查」,被迫拒絕有緊急需要的個案,例如近期有民間團體及社工反映面對家庭暴力的個案,因「體恤安置」的申請門檻提升,而比以前更難推薦「體恤安置」。

住屋底線 不斷倒退

每逢面對迫遷重建、天災人禍、有緊急住屋需要的個案,政府就會搬出「體恤安置」作為「擋箭牌」,以提供協助。事實上,在房屋供應不足而住屋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卻減少了「體恤安置」的推薦,房署仍一再強調,沒有為「體恤安置」設限,不是在欺騙公眾嗎?

「體恤安置」本為社會上有迫切房屋需要的個案而設,包括面對傷殘、精神健康問題、家力暴力等個案,然而,因政府的房屋政策失當,竟然令住屋需要的標準和底線不斷倒退,從前迫切上樓的,現在因太多人迫切,所以便不算迫切;從前私樓呎租20元算貴,現在呎租30元已算正常;從前認為濫收水電費並無道理,現在被認為是劏房戶須接受的現實……令港人的住屋底線一直後退,標準被迫降低,而前線社工更被迫成為政府及居民之間的「磨心」,充當「房屋守門員」,這就是梁振英「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情何以堪!

前線社工、影子長策會成員、社工復興運動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