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8月8日

社評

「黑地氈」雖不復見 港台困局終難解

新任廣播處長梁家榮於周五履新,跟上一任處長鄧忍光四年前空降港台相比,挾資深傳媒人身份的「榮總」,首天上班的「待遇」值得慶幸,至少港台員工沒有給他來一張「黑地氈」,也沒有噓聲或抗議聲。在會見傳媒時,梁家榮擺出四平八穩的姿態,先是承認自己是「新人」,需要時間了解港台的運作,不能把私人機構的做法帶進港台。至於政治壓力問題,梁家榮說「煮到埋來就食」,但有信心頂得住,請大家「察其言觀其行」,並強調會按《港台約章》維護編輯自主。

初步來看,各界對這名新廣播處長反應尚算溫和。一直對鄧忍光窮追猛打的港台工會,跟梁家榮會面後,表示梁有誠意讓港台履行公共廣播職責,寄語他能秉持傳媒人風骨頂住壓力,並因應港台增加服務向政府要求增撥資源。政界及社會上雖仍有少數聲音質疑梁家榮四年前在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上沒把好關,擔憂他能否堅守港台的編輯自主,但多數人還是對他疑中留情。在泛政治化及動輒小事化大的今天,這些異議不算激烈,梁家榮算是安全上壘,有個平順的開頭。接下來的考驗是,他能否真正確保港台提供不偏不倚、優質及受市民歡迎的廣播服務,因為做到這些不同的要求,其實遠比所謂頂住政治壓力複雜得多,困難得多。

應該看到,港台之所以歷年備受爭議,並不是個別處長的背景、作風使然,而是源自她「服務與身份不相稱」的本質。從架構及資源上看,港台是政府部門,不少人包括政府高層都期望港台能或多或少配合政府政策及施政。從社會作用及市民期望來看,港台則被視為類似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獨立公共廣播機構,為公眾而非政府或建制派服務,必須保持客觀公正。這種既是政府部門又要以獨立聲音批評政府的矛盾過去一直困擾着港台,幾番努力都解決不了。

早在一九八四年底《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不久,港英政府已曾考慮過把港台公司化,使之轉型成為像BBC般的獨立廣播機構,脫離政府,但當時中英一直就過渡的各種安排「拳來腳往」,加上六四事件後香港愈趨政治化,港台獨立變得更加敏感,建議最後胎死腹中。

回歸以後,部分政界人士對港台一些節目強烈批評特首及政府不以為然,前政協常委徐四民就公開炮轟港台《頭條新聞》陰陽怪氣,令港台及政府飽受壓力。二○○六年一月,前特首曾蔭權委任了一個委員會,負責「檢討及界定香港的公共廣播服務及其角色」,向政府提交報告。委員會的報告沒有直接觸及港台地位或未來發展,而是建議成立新的公共廣播機構,獨立於政府,由無政治、無政黨背景人士負責監管,以確保機構在政治上不偏不倚;但是,建議遭到港台員工及部分政黨強烈反對,認為是「謀殺」港台的陰謀,最後政府把報告束諸高閣,令港台的先天和後天不協調狀態持續。

這些歷史清楚說明,在各方政治力量互不相讓及糾結下,港台的尷尬地位根本改不了。面對「服務跟身份不相稱」的處境,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亦不會忽然客氣,故不管誰當廣播處長,依然是左右做人難。再加上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被指偏頗或轉軚,要在政治上中立中肯,實在說易行難。

至於如何與時並進提供公眾歡迎的廣播服務,讓每年由政府撥款逾八億元營運的港台確立其持續存在價值,同樣是一大考驗。在新傳媒和網媒如雨後春筍、網上流動平台不斷湧現、各種廣播牌照(包括收費、免費廣播機構)遞增下,市民發聲、聽取不同意見的渠道已無處不在、無遠弗屆,是否還有需要以納稅人金錢維持一個收聽率有減無增的輿論平台,誠屬疑問。事實上,歷史悠久的BBC也在不斷檢視本身的服務範圍及節目種類,包括把部分收聽收視率欠佳、或跟私營廣播機構太重複的節目裁減;而剛連任的保守黨政府更已宣布準備對BBC來個全面檢討,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市場狀況不斷改變已是不爭的事實,港台是否需要轉型,如何調整服務的質與量,對新處長是個艱深課題。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