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什麼是生涯規劃

上周末參加了青年峰會,會上不少議題提到生涯規劃,其中包括就業、理想、立志、高等教育等等,也不乏一些糾纏不清的概念。這裏把筆者的一些看法,會後加以整理,拿來與讀者分享。

會上的不少青年與講者都提到中學後教育的問題,尤其是提到:「讀不到大學,也可以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這裏面有不少的假設,值得釐清一下。首先,許多青年人提出問題的時候,最後都是問政府要答案與方案。實際上,青年人個人的考慮,與政府政策的考慮會很不一樣,個人的考慮,是假如進不了大學,怎麼辦?政府政策考慮的是,是否讓更多的青年人有機會念大學(所謂資助學位)。

在青年峰會的場合,筆者比較着重個人的考慮。擺明了大學教育短期內不會發展,以現在的政治形勢與決策形態,不可能出現教育體制的大突破;在看得見的將來,有能力而又有意願進大學的青年人,仍然會有相當大的數量被拒諸大學門外。

大學匱乏 可能持續

在這種情形下,中學生如何做準備?筆者的意見是:做最好準備,作最壞打算。在可見的將來,香港的教育仍然會是一個崇尚競爭的體系,也就是說,是數量的淘汰,而不是真正的擇優。這裏面有學位不足的因素,也有社會文化的因素:即使是全香港的學生都在學術上非常優秀,也只能夠有那麼一個百分比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因此每一位學生都要準備:假如進不了大學,會朝哪個方向努力?

如何做準備,是青年人個人的選擇,父母、教師都只能夠從旁協助。個人的選擇,因人而異,但是中學畢業考文憑試的時候,假如考進大學是Plan A,還應該有考不進心儀的大學時的Plan B、考試萬一失手時的Plan C,等等。假如說中學畢業是生涯規劃的第一個里程碑,那麼多種設想、多種方案應該是第一項重要的策略。

Plan B又是什麼呢?台上的講者,不少勸說學生要願意從事所謂「技術性的工作」,也就是勸他們不要怕做一些體力勞動比較重的工作,理由是:這些工作也可以是高收入。這種勸說,不知道會有多少效用。從客觀的實際來看,體力勞動比較重的工作,能夠持久的,愈來愈少,或則是因為市場變了、行業收縮了、公司倒閉了;或則因為生產的方式與技術變了,需要較高學歷的從業員;或則純粹因為工作的性質,青年自己覺得難以耽下去,等等。都是天天發生的事情。

不忌勞動 不忘向上

因此,Plan B絕對不是一勞永逸的生涯規劃,不是永久的「避風塘」。我們的青年人應該不忌勞動,眼睛向下,但也不應該甘於永遠生活在時代的後面。這樣說,並非要青年人不顧一切地「向上爬」。社會的不均,也許會長期存在,但是社會總是會有流動的空間,愈是健康的社會,流動的空間愈大,但是只有具有向上心的青年,才會走通向上流動的路。會上常常聽到的勸說是「行行出狀元」,就需要「向上心」;狀元的出現,是經過個人的參與競爭、努力奮鬥、不斷學習才做到的。

現在全球都在經受着前所未有的貧富懸殊,整個社會的不均,不可能靠個人去解決,但是在不均的社會中,青年人的向上心,是社會流動的主要動力;假如青年人的期望,全部放在政府身上,純粹等待社會資源的再分配,這個社會,就難以有真正的前途。有些社會(如歐陸某些國家),青年人習慣性地把前途寄望在社會施予的職位,甚至不高興從事工作,就會成為社會危機;這樣的社會,也就是不思進取、負債纍纍、陷入困境的社會。我們應該慶幸,香港不是這樣的社會。

會上也有人說,應該多發展職業教育,而不是發展大學;裏面的潛台詞往往是:「大學不是人人能念的」;「現在人人都希望進大學,那是不切實際的」;也會有人說:「以前中學五年,很多學生就已經念得很辛苦,現在要他們念六年,其實是非常勉強」;「讀了那麼多書,還是賺那麼幾千元月薪,不是很浪費嗎?」這幾種說法,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筆者的反應有幾點。第一,有這種想法,是純粹以就業與收入觀點來看教育,因此,很自然地把社會上收入的金字塔投射到教育上面:多念書,多收入;收入少,就是「書念得太多」,就是浪費。其實,教育的功能是要用較長的時間來觀察,才能看得清楚,所謂「屈就」,往往是暫時的,長遠看,同樣的職位,所需要的學歷會愈來愈高,這是社會發展的常態(顛倒來看,卻誤以為是「學歷貶值」);沒有較高的學歷,就會被淘汰。現在社會進展非常快,放長眼看,沒有所謂「念書太多」的問題;同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社會流動的機會也較大。

第二,又回到本欄多次提到的「對口就業」問題。會上不少講者,包括青年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狹義的「學以致用」,以為學校學什麼,將來就做什麼;也有勸說青年人要盡早「立志」,「找到自己的興趣」,意思是然後努力追尋自己的「志向」。對此,筆者只能同意一半。青年人立志要做醫生,因此堅持不懈地朝着學醫的方向努力,這是值得鼓勵的(實際上,學醫而不執業的,絕無僅有)。

大學教育 重在空間

有些立志要做律師,也是可敬佩的;然而,法律畢業的,往往決定從事其他行業,不能說就是放棄志向。同理,工程師一定要念過工程,但是念工程而結果從事其他行業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說其他念心理、歷史、化學的,相當多從事金融、從商、創業、設計、加入NGO。有朋友誤以為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對口的職業,其實是他們覺得有更合意的工作可做。說到底,現在轉工轉行是家常便飯,所謂對口,頂多只是指第一次就業。

第三,念大學,並不等於「多讀書」。讀書,代表知識的獲取,當然重要,但是大學是人生一種重要的經歷。今天的大學生,很少會純粹的「埋頭苦讀」,他們會參加學生活動、學生組織;到外國交換、到農村去體驗、到發展中國家去服務;在香港,有實習、見習,參加扶貧計劃、師友計劃……。大學給予青年人的,是人生難得的學習空間,畢業以後就很難再找到。假如讀者留意,今天香港職業訓練局屬下的機構,也在刻意創造多元的學習空間。因此,擴展高等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否發展高等教育,不是看勞力市場的走勢(反正這種走勢也是愈來愈不可測),而是看下一代如何準備崎嶇莫測、多元多變的生命長河。

報載本人主張幼稚園「普教中」。本人從未作過如此言論,特此聲明!

程介明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