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7月13日

紀曉風 獨眼香江

麥齊光中「C毒」 梁班子集體「C變」四大病徵

莎士比亞筆下有齣劇作《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同時也是莎翁唯一給予另一名字的作品,又名《隨心所欲》(What you will),被公認為是莎翁最優秀的喜劇之一;同為「第十二夜」,香港昨日沒有莎劇中的喜氣洋洋,倒呈現出劇中所暗示着的一個脫離現實世界,任何離奇事件都不需要合理解釋,所有不合常理的結局都可以成立。

在香港回歸15周年後的第12夜,梁振英班子真人示範梁振英一直掛在口邊的「穩中求變」,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因「互租事件」,昨被廉署以涉嫌違反《防止賄賂條例》拘捕,麥同日宣布請辭問責局長,他的任期亦必然打破歷史紀錄,因為只得不足兩周的12天。

麥齊光率先下馬,而環顧整個梁振英班底,不少成員就如染上怪病般出現「四大病徵」,包括犯下低級錯誤、永不認錯、展露「語言偽術」及出爾反爾。這「四大病徵」,似乎以梁振英為感染源頭,然後行會召集人林煥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等,也相繼中了這「CY病毒」,以致極速出現「C變」,並隨時把香港變成Dead City。

經典打喪屍遊戲《生化危機》第六集早前發放預告片,遊戲中喪屍殺入香港,喪屍病毒散播令香港鬧市街頭喪屍橫行。現實中,香港雖沒遭受生化危機,卻一樣面對「病毒」問題,這股「CY病毒」帶來的後果,是令人出現「C變」,會「齊心」一同出現「四大病徵」。

而率先感染「C毒」者,是上任不足兩星期的梁振英班底!早在梁振英組班時,外界一直預言那是「地獄班底」,至公布委任名單,就因班底人腳不齊而被揶揄天殘地缺,卻原來班底更有短命及四分五裂之特性。

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一手提拔並視為愛將的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只正式上班十天(因7月1及2日為假期)即宣告墮馬,他被揭在八十年代涉及「互租事件」,被廉署以違反《防止賄賂條例》拘捕,麥同日宣布辭職,似乎梁振英說「穩中求變」,先變的就是高官人選,而麥齊光的十二天局長任期,則肯定是史上最短。

事實上,老紀在上月底便曾預告過梁班子中的五大高危官員,麥齊光曾一度在「老紀的名單」內,只是經評估後認為他過去少說話、多做事,在梁展文事件又累積一定好評,才因此把他剔出名單,誰知他卻最先從梁班底中被「除名」。

歸納麥齊光死因,除多年前犯下涉嫌罪行外,他在事件曝光後一直拒絕認錯,更向公眾表明自己「問心無愧」,繼而逐日逐少承認事實,然後是展露「語言偽術」,指自己申請租津時跟足《公務員守則》,沒有違反當時規定,最後在事情證據確鑿時,就出爾反爾拒絕公開交代的承諾。

事實上,這四個徵狀不獨見諸麥齊光,環顧整個梁班子,原來不少人都不約而同出現相類似「病徵」。而由於梁振英擁有的徵狀最為明顯,故可說是疑似「感染源頭」。至於他的班底中人,當相繼中了這「CY病毒」後,就似會極速出現「C變」,令言行舉止都「CY化」。

班底說話用詞如出一轍

被老紀納入高危名單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仍受僭建醜聞困擾,同時更被指有「呃差餉」及電費津貼之嫌,他事後雖公開道歉(未完全「C變」),卻由於他在公布新班子委任的記者會上,曾被詢問其寓所有否僭建,但他沒有披露,雖然明顯涉及誠信問題,但他卻堅拒承認錯誤,反辯稱在傳媒披露前已委託合資格人士處理來開脫。至於高永文明顯被「CY化」,更可見於他被委任之日,他稱自己「心情戰戰兢兢」,老紀就記得,當今年3月中盛傳中央支持梁振英出任特首,梁振英就說自己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甚至在「三.二五」選舉日投票結束,他也稱自己保持「戰戰兢兢的心情」。

另一「C變」成員就是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他近日如何出爾反爾,恐怕不用老紀多說,至於他舉出自己不應辭任平機會主席一職的原因,更是毫無理據,他的「C變」過程,同文《金針集》昨日同今天也有詳述。

至於中「C毒」最嚴重者,恐怕必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莫屬!關於林鄭,她在周日時才稱自己與麥齊光共事多年,認識已久,絕對做不出因麥承受了外界批評便離棄或質疑他,後來再稱自己「百分百信任」對方。老紀昨日向林鄭查詢是否會收回說話,以及是否會為自己的說話負責與問責,但一直沒獲回覆。

素有「好打得」美譽且民望高企的林鄭,獲委任為政務司司長並被寄予厚望,但上任不足兩周,卻已經「原形畢露」,「好打得」光環固然盡失,換來的卻是被諷刺是「好吹得」。

林鄭曾因新界僭建和丁權問題跟鄉事派意見各不相讓,企硬作風大獲好評,但她在上任後,即以政務司司長身份出席鄉議局酒會,被視為「釋出善意」,卻似把「一視同仁」、「依法辦事」等過去堅持拋諸腦後。

事實上,她在上任後第一周,已發表了令人譁然的言論,例如稱香港沒有「西環治港」,在回應梁振英的僭建問題時就未審先判,稱僭建問題只是疏忽,不涉及誠信問題,盡是以雙重標準來回應及解釋。近期林鄭多次帶隊落區「做騷」,稱會虛心聆聽市民意見,回應七一遊行就稱自己有深切體會,也盡跟梁振英的說法如出一轍,如果兩人不是有絕佳默契,恐怕就是有人已被「同化」。

至於梁班子其他成員,包括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等,在國民教育及六四等議題,說法同樣惹來爭論,卻印證梁振英的「求變」說法,最少先在自己班底中試驗成功,但這恐怕跟港人追求和擁抱的核心價值,有天淵之別。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