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9日

巴曙松 金融協會

大灣區創造新格局

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向創新工業、開放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

從產業結構看,中國香港與澳門服務業佔GDP比重已超過90%,珠三角九市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由2005年的46.3%持續提升至2018年的57.2%,第二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速明顯快於第二產業整體增長,形成了較為先進、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

從研發投入看,珠三角九市研發支出佔GDP比重的均值由2010年的1.7%提升至2017年的2.6%,其中廣州、佛山、江門等城市在研發投入佔比上有明顯提升,改變了深圳一枝獨秀的局面。從開放程度上看,「9+2」城市群中,除澳門和肇慶外,其餘各市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均大幅高於全國整體水平,其中香港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300%,東莞、深圳、珠海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100%,顯示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特點。

二、大灣區產業差異化升級為金融機構進一步深度融合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當前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的跨境展業、金融服務的跨境提供以及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在形式上日趨豐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內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這有助於發揮大灣區「一二三四」(一個國家、兩個體制、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差異化優勢。

大灣區存在廣泛的跨境金融需求,包括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新經濟企業發展帶來的跨境融資需求、三地企業與居民的跨境支付結算需求、內地居民對於香港優質壽險和財險等保險產品的需求、粵港澳三地居民對於跨境車輛保險實現產品互認的需求等,這為三地金融機構融合發展帶來了機遇。

三地銀行實現協同發展

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將更多呈現跨境合作與協同發展的局面。以銀行業為例,港澳銀行擁有豐富的跨境服務經驗,而廣東銀行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和網點資源,通過合作,港澳銀行可借助後者資源發展零售客戶和中小企業客戶,而廣東銀行可通過港澳銀行進一步開拓境外市場,實現協同發展。目前港澳金融機構在廣東已有設點展業的先例,如澳門國際銀行分別於2017年3月、2018年11月、2018年12月設立廣州分行、佛山支行和東莞支行,其中廣州分行為首家進駐廣州的澳資銀行。隨着2018年以後內地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逐步落地,其將在銀行、保險等領域突破CEPA框架,為港澳金融機構在大灣區展業帶來機遇。

此外,兩地銀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也存在廣闊合作空間。香港的優勢在於擁有大量成熟的內地、國際和本地的零售與機構客戶,在風險管理和職業質素上都能符合國際最高標準,但受限於人口規模,零售市場相對小,限制了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效益,在金融科技人才方面也存在不足,而內地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經驗更豐富。

2018年香港金管局推出虛擬銀行牌照,首批牌照申請者已包括螞蟻金服、騰訊、平安等內地機構子公司。

三、制度差異造就了獨特的大灣區互聯互通

粵港澳三地具有明顯的制度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應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的障礙,而更應當成為一種獨特的優勢。例如,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可以充分借助大灣區獨特的不同金融體制並存的優勢,這是其他的世界級灣區並不具備的。

可以想像,當前依託香港市場建立的互聯互通機制,如果放在其他的海外市場,會面臨很多方面的難處,例如時區、法律法規體系、文化語言、投資者對市場的熟悉程度,還有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之間的溝通效率等。

人民幣投資交易國際化

人民幣在計價結算和投資交易方面的國際化,既要求境內外金融市場的聯通,也要求能夠提供便捷高效的清算、託管、支付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這兩個層面上粵港澳大灣區已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制度設計積累了成熟的經驗,並逐步探索形成了境內外兩套金融體系調和、溝通的模式──在尊重兩種金融體系並行現實的基礎上,探索兩種制度可以實現交滙和轉換的平台與切入點。比如,「債券通」通過香港金管局的債券中央結算系統(CMU)實現了境外的名義持有人制度與境內的穿透性託管的有效結合。

目前,以「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為代表的互聯互通機制蓬勃發展,反映出中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很強的互補性。從「滬港通」、「深港通」角度看,新經濟企業無論在哪裏上市,兩地的投資者都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來交易,這本身也證明,由「滬港通」開啟的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在四年的實踐中開啟了一個風險可控且穩健的路徑;從「債券通」角度看,截至2019年9月底,境外機構持有的內地人民幣債券規模大幅上升達到2.12萬億元,「債券通」成為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券市場的主要渠道。未來,可考慮在條件成熟時,適時開通「債券通」南向通以及股票一級市場的互通,為人民幣資本走出去提供便利渠道,在滿足訊息透明、安全可控的監管要求的同時,推動內地居民的全球資產配置。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意見)

作者為香港中國金融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