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5日

呂梓毅 沿圖論勢

企業回購熾熱 恒指或離底不遠

恒指自今年1月29日高見33484點後,走勢便反覆向下。由高低位計算,恒指已下挫近9000點(或26.7%),並確認步入技術熊市。港股表現每況愈下,但企業回購活動卻愈趨熾熱。常言道,回購活動可為股價表現帶來正面幫助,亦可以透視大市後向發展。是次筆者試從歷年回購數據,探討這課題。

今年回購金額料破頂

隨着港股今年初從歷史高位節節下挫,不少股份價格已跌至十分低殘,這點從反映全港2200多隻港股股價高於250天移動平均線的長線市寬,目前跌至不足兩成【圖1】可見一斑(即只有約17.5%股份現價仍能高於250天線)。在股價如此低殘的環境下,確實吸引不少企業進行回購(buyback)行動,例如騰訊控股(00700)和滙豐控股(00005)等。

根據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年初至今(截至11月13日.下同)香港上市企業回購的宗數和金額,分別達3300多宗和近495億元【圖2】,前者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僅次於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約4200宗;至於回購金額,今年底前相信有望超越去年約516億元的歷史高位。

如前所述,企業回購活動如此熾熱,很大程度反映個別股份甚至整體股市已跌至異常/過分偏低,管理層覺得現價未能反映公司實質價值,須作回購糾正市場「錯價」情況。由於相關活動致令公司流通股份股數減少,故此回購行動往往可對個別股價起到一定程度的「沖喜」作用。

事實上,金融海嘯後美國企業回購活動如雨後春筍,正是推動股價(整體大市)屢創新高的主要動力之一。

話雖如此,從現實角度看,回購對股價的幫助不能一概而論。眾所周知,影響股價因素眾多,回購只是其中之一。回購很多時是推升股價的主要助力,但並非代表股價必升的「保證」,尤其當回購期間剛好遇上大市回落。以滙控為例,於今年第二、第三季進行多輪回購,惟股價卻隨大市反覆下行【圖3】。

股價低殘似共識

那麼,企業回購對於透視整體大市走勢,又會否帶來一些啟示呢?

比較港股歷年整體上市企業回購宗數與恒生指數按月走勢【圖4】,每當回購宗數反覆回升至500宗或以上時,恒指往往會在相若時間見周期底部,例如2011年9月和2016年1月。香港上市公司上月回購宗數已超過500宗的「門檻」,高達702宗。換言之,僅從回購角度看,預示恒指或已非常接近周期的底部。

不過,有兩點須留意:

其一,縱使回購宗數已升越500宗水平,惟並不一定代表恒指會即時見底。事實上,回購宗數於2008年10月曾飆升至近千宗的歷史高峰,惟恒指要在4個月後才出現周期底部。僅從回購角度看,按此推算,恒指最遲要待明年第一季才有望見底。

其次,回購宗數攀升至高位時,如單月宗數多於500宗,代表為數不少的企業管理層都有一個(不明文的)共識,就是現在股價已過分低殘,未能反映企業的真正價值。僅從盈利表現和估值的微觀角度看,這觀點迄今也頗為正確,因為這兩方面的表現都稱不上很差。MSCI香港指數12個月每股盈利較去年底仍有約兩成升幅(儘管逾半年來每股盈利變化只處於橫行),而且按目前港股經周期調整市盈率(CAPE)只有10.5倍推算,有達八成機率恒指在未來一年錄得逾兩成升幅【圖5】。換言之,若然中美貿易戰陰霾消散,目前確是上佳入市時機。

貿戰拖港股後腿

然而,現實是中美貿易戰會持續拖着港股後腿,令港股無法出現持久的彈升,更遑論擺脫股價與微觀基本面背馳的狀況。

更糟榚的是,若然貿易戰拖拉時間愈長,目前頗為不俗的微觀因素亦將轉壞,把微觀基本面與股價表現背馳情況「理順」過來。

總括而言,雖然港股已陷入技術熊市,不少股份股價亦跌至十分低殘,惟微觀基本面迄今仍頗為不俗,也許亦是這緣故,今年企業回購活動顯著增加,上月相關數字更升越500宗的臨界水平,僅從回購角度看,預示港股最遲可於明年第一季前見周期底部。

然而,當前困擾港股的核心問題是中美貿易磨擦(甚至經濟冷戰),在這一核心問題得到解決前,港股短期內難以擺脫熊市的狀態。

換個角度看,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縱使不致如馬雲預測拖拉持續20載之久,似乎也不像可於短期內(數月內)全面解決。當然,貿易摩擦(經濟冷戰)問題是政治考量,是否完全不可能短期內達成協議,誰也不能說得準;若然此情況當真出現,以目前理想的微觀基本面,港股短期爆升4000、5000點的機會存在。

善用注碼控風險

策略上,或可考慮用注碼(投資金額)控制風險,若然中美貿易談判短期「爆冷」達成協議,由於預計爆發力驚人,整體回報應不致太失禮;若然落空,便要在企業盈利確認全面轉向前進一步減倉,由於注碼不大,虧損也不會太多。

信報投資研究部

[email protected]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