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7日

龍偉民 常青松 葉兆輝

人瑞安樂死對長者福利啟示

上月一名104歲的澳洲科學家古道爾博士(Dr. David Goodall)覺得已經「活夠了」,在沒有嚴重疾病的情況下,而選擇到瑞士接受安樂死。在他進行安樂死前的記者會中,他多次提到自身雖無嚴重疾病,但生理機能每況愈下,特別是視力退化已令他無力繼續喜愛的研究工作;就連他唯一的個人興趣——業餘劇團——亦因健康問題,而不能繼續參與。古道爾博士覺得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反而比「生存」更值得期待。

古道爾博士的故事,不僅引起社會輿論對於安樂死的再次討論,同時也折射出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對於長者健康的重要性。

人口老齡化並非香港政府今天才發現要處理的問題,首任特首董建華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便已經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作為老人政策的方針。然而,20年過去了,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由1996年的63萬(佔總人口的10.1%)增加至2016年的116萬(佔總人口的16.6%)。

隨着醫療科技發展,男性於2016年出生的平均預期壽命是81歲,女性更高達87歲;亦即是說,長者將會在現行的退休年齡後,餘壽愈來愈長。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的情勢日益嚴峻,隨之而來的挑戰也愈發嚴重。譬如,由於年邁帶來的身體機能下降,長者被照顧的需要亦必然增加,這將大大加重香港社會的養老成本。

此外,扶貧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即使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2016年本港仍有337400名長者界定為貧窮,貧窮率為31.6%,這是整體貧窮率的兩倍有多。由此可見,香港的老年人雖然更加長壽,但他們的生活質量卻令人擔憂。

國內近年出現「辱壽」一詞,形容長者高壽卻無生命質量,餘壽增加的不是長者的健康壽命,而是長者無法維持生命尊嚴的殘壽,以及家庭和社會的承重負擔。

這種想法並非近年才有,「辱壽」一詞也大概來自莊子的「壽則多辱」。2000年前的中國農業社會,老年人容易因為生產力下降而被別人看輕,視之為負擔。在今日的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亦出現在65以上的年齡層中,一方面,有一批上了年紀、受過一定教育和有相當經濟能力的組群,他們成為日漸龐大的「銀髮市場」,不少人視之為新的商機;但另一方面,一批來自低收入士,當他們退休時,在有限的退休保障下,往往意味「手停口停」的生活壓力。

這類老年人往往伴隨着貧病孤單,自我效能低下,同時面臨文化及制度安排方面的年齡歧視。

因工作而活得豐盛

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長者的「戶主身份」、「居住安排」、「經濟狀況」與長者的自殺率有顯著的關聯。

首先,研究發現,喪失「戶主身份」的男性長者的自殺風險明顯為高,這是因為戶主身份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家庭內部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家庭內部的家長地位及決策主導權,男性長者的自尊感會隨之下降,進而影響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高長者的自殺風險。

我們亦發現「與下一代同住」及「長者經濟狀況」對長者自殺風險的重要影響。長者的「經濟狀況」(即是否有長者年金),亦會影響與下一代同住的長者的自殺風險。

總而言之,維持長者晚年的生命尊嚴,經濟安全及生活獨立對於長者的精神健康至關重要。這結果正好對政府的「長者偏好在家安老」或「照顧長者是家人責任」等迷思的有力回應,亦具體說明了長者社經地位的失落,容易令長者與外界疏離及喪失人生意義,繼而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所以,如果我們仍然秉持「剩餘福利模式」(Residual welfare model)的社會福利觀,可能跟現時長者的真正需要有很大落差。

隨着科技發展,人們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我們實在需要重新檢視長者的養老需要,制訂更優化的養老政策,所以近日有人提議,以長者就業或延遲退休年齡等新措施,是值得討論和研究的。

筆者在此想強調的是,長者就業或延遲退休年齡絕不應成為處理長者貧窮問題的權宜之計。相反,長者就業或延遲退休年齡是給予身心健康、且仍有工作意願的長者多一個選擇,而不是希望長者要工作多數年,而使他們可以自力更生多數年。

如果一些年屆退休年齡人士,有意繼續在他們的事業中貢獻經驗和智慧,這對社會和長者都是好事;就如之前的研究指出,如果長者尤其是男性,年老時仍能保持一定社經地位,對他們的精神健康也是好的。換句話說,延遲退休年齡的目的,應是讓長者可以「因工作而活得豐盛」,而非「為生存而工作」(Work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work)。

龍偉民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計劃主任;常青松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葉兆輝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