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2月7日

常青松、陳之瀚、葉兆輝

改善社會關係是防止老人自殺有效途徑

老人自殺是舉世公認的公共衞生難題。2014年世界衞生組織(WHO)的自殺報告《防止自殺:一個全球性的迫切之為》(下稱《自殺報告》)顯示,全球大部分國家自殺率的年齡組別,明顯上升的是50歲後,這其中包括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譬如美國、德國、日本、台灣、香港等等。

中國老人自殺率高企

近年,即使有些地區的老人自殺率現出下降趨勢,但由於各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可預見的是,死於自殺的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將會日益增加。

令人警醒的是,華人社會的老人自殺率最為突出。根據《自殺報告》的數據顯示,2011至2012年期間,中國70歲以上的自殺率為51.5/10萬,緊隨的是台灣(32.1/10萬)、香港(27.4/10萬)、新加坡(22.2/10萬),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

香港每年約有200多名長者自殺,佔整體自殺25%左右,佔整體人口則有15%。即是說,本地長者自殺風險比整體自殺率為高。

在自殺研究的範疇,生理、心理、環境、文化等因素一直是研究重點,但近年愈來愈多國內外學者開始重視社會關係的因素。在現代化、訊息化、城市化和家庭核心化的當下,老人的社會隔離反而日益突出,老人的社會關係結構和功能比以往有着顯著不利的變化。社會關係的結構失衡和功能缺失,進一步惡化老人的生理、心理、環境、文化等因素的不利處境,綜合作用導致老人的生命悲劇。

筆者對2000至2016年期間有關社會關係與老人自殺的31篇文獻(涵蓋203152個老年個案)進行薈萃分析(meta-analysis),有以下結果。

社會關係是指個人在與家庭成員、親戚朋友、鄰里之間、職場業場、社會環境之間發生互動而產生的感知和聯結;社會關係包括血緣關係、親緣關係、趣緣關係、業緣關係、地緣關係等。

分析結果表明,社會關係的結構失衡和功能缺失,可以增加老年人群57%的自殺傾向。社會關係的界定雖然很多,但是把社會關係劃分為結構性社會關係和功能性社會關係,已是現有研究的共識。

獨居者自殺傾向升38%

經分析發現,結構性社會關係和功能性社會關係,對老人自殺傾向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差異。結構性社會關係是人們聯結互動的狀況和存在,具有客觀性和難以改變的特徵。

結構性社會關係通常包括婚姻狀況、居住安排、宗教信仰、工作狀態、家庭關係、社會交往、社區參與等各方面。

研究表明,結構性社會關係對老人自殺傾向具有較明顯的影響。具體說,非婚老人比在婚老人多44%的自殺傾向;獨居提高38%自殺傾向;沒有宗教信仰提高35%自殺傾向;不在工作狀態提高36%自殺傾向;家庭關係不和諧提高19%自殺傾向;社交網不足提高7%自殺傾向;無社區參與提高18%自殺傾向等等。

功能性社會關係,是指能夠自我感知或獲得支持的社會互動,具有主觀性和容易改變的特徵。功能性社會關係通常包括孤獨感、無助感、子女不孝、感知性的社會支持等等。已有研究表明,功能性社會關係對老人自殺的影響十分明顯。具體說,深感孤獨的老人具有自殺傾向的風險,會是沒有孤獨感的老人的2.24倍;感覺子女不孝的老人具有2.31倍的自殺傾向;感知社會支持不足的老人的自殺傾向提高59%風險。

概言之,社會關係對老人自殺的影響作用是明顯的,不利的社會關係結構和功能,會提高老人自殺的可能性;有利的社會關係結構和功能會成為預防老人自殺的保護因子。

四方面防止老人自殺

與此同時,社會關係功能缺失比社會關係結構失衡,更能引發老人的自殺傾向。此外,社會關係對老人自殺的影響,深受經濟和文化因素的調節,譬如不利的社會關係、華人社會對老人自殺傾向的負面作用,比在非華人社會更為明顯。

社會關係與老人自殺關係的研究,對預防老人自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善社會關係是防止老人自殺的有效途徑,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重視社會因子和其他因子的交互影響。在預防老人自殺的實踐中,不僅要考慮老人的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同時還要重視社會關係的影響。通過強化老人的社會關係、提高老人的社會參與和社會支持,可以有效減低老人的自殺傾向。

二、重視社會因子有效的「篩選」作用。通過評估老人不利的社會關係,可以有效篩選老年群體中的潛在危險。通過篩選,我們可以更快更準地尋找受助對象,做到防微杜漸,對症下藥。本中心正與一些相關機構探索如何有效快捷和精確地給予有需要長者的支援。

三、重視通過「親密關係」來防止自殺。親密的社會關係可以有效降低老人的自殺概率。這便提醒我們提供制止自殺服務時,要善於利用老人的親近關係,給予幫助。

相比陌生的社會工作者直接提供的服務支持而言,通過自然的社會關係所提供的支援和幫助,效果更為明顯,老人更容易接受。現在不少機構有提供不同形式的外展工作,例如探望獨居老人,利用社區網絡為長者重建關係,這都會為他們帶來生活樂趣,減低自殺風險。

四、重視老人主觀感知的關鍵作用。研究表明,功能性社會關係比結構性社會關係更能減低老人的自殺風險。

這便要求我們防止老人自殺時,重視排除老人主觀上的社會隔離感、孤獨感和無助感,並提高老人的歸屬感和社會融合,讓老人感知到有社會支持可用,而不僅令老人獲得具體的物質支援和醫療幫助。

香港正面對高齡化日益嚴峻的形勢,整體社會須要更認清問題,不要藥石亂投,改善功能性社會關係,重建一個關愛和有同理心的社會。

常青松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博士生;陳之瀚為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博士後;葉兆輝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