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4日

葉兆輝 龍偉民

城巴意外的深層次矛盾

9月22日發生的城巴意外,造成3死30傷;意外原因仍待調查,但涉事城巴司機連日工作超過13小時,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事實上,今次事故正正反映香港社會的基層勞動力遇到的結構性困境。

最新香港勞動人口的收入統計,高學歷人口的收入不及往時,低學歷人士的待遇每況愈下的情況更須重視。以本港的公共交通服務為例,服務水平或許仍未十全十美,但以方便程度來說,實在比不少西方國家和先進城市好得多。

事實上,在香港的繁忙交通情況下要準時到達目的地已不簡單,巴士司機還要兼顧收費;在很多國家,司機根本毋須理會乘客有否付足車資,通常都是乘客自動拍卡收費的。巴士每次車程均涉及百名乘客的安全,責任之大,實不能輕看。

拚搏背後的代價

在香港,往往只有學歷高的員工,才覺值得給予較優厚的待遇。巴士司機這種學歷要求不高,但技術要求和責任不低的職位,在勞動市場的議價能力較低,以致待遇與付出未能成正比;基於這種傾斜,才會造成司機為賺取較高收入,而要連日加班「搏到盡」的局面。

退後一步看,更應反思這種「搏到盡」的心態。在香港,不同階層的人對超時工作似乎已習以為常,香港是超時工作頗長的地區,尤其是對一些時薪僱員來說,更覺得這是多勞多得的合理情況。

事實上,不同的研究均已證實超時和過長的工時,對員工健康會帶來負面影響,對企業發展也沒有經濟效益。許多研究皆指工時過長的人,很容易產生各種身心健康問題;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源自日本的所謂「過勞死」,它是指超時工作可引致心臟病發或中風而致死,也就是說工時過長對心腦血管有害,原因可能是長時間工作通常會導致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或習慣,例如抽煙、喝酒、缺乏運動(造成體重上升)、飲食習慣欠佳、較少接受健康檢查等,這些都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在心理健康方面,工時過長者較易有憂鬱、焦慮、失眠等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間接加重心腦血管的負荷,更嚴重時可以導致所謂「過勞自殺」。

除工時過長之外,研究也發現其他不利員工身心健康的因素,例如工作缺乏保障而高要求、高付出而低報酬的環境等等。日本的研究發現,工作時缺乏自我掌控感的男性,自殺風險增高四倍。在南韓,兼職、臨時工等非正式受僱者,精神健康較差;台灣工作壓力大、缺乏保障的員工,亦常有健康問題。

我們曾研究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發現香港、南韓和日本的自殺人數共增加約一萬人,這可能與失業率劇增、勞動環境惡化有關。因此,我們認為應從制度方面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僱員的工作權,提供心理衞生教育和求助管道,以及創造員工主動求助、互相扶持的企業文化。

歐洲有研究發現,制度上較不保護勞工的國家,其職場品質和員工的心理健康會較差;相比之下,瑞典、挪威等較重視勞工福利的北歐國家,員工的身心健康會較佳。

事實上,假若我們繼續忽略工時和員工健康,甚或社會把這種超時工作視作理所當然,或視之為「拚搏」的一種「工作美德」,衍生出來的身心健康問題、家庭關係的削弱,最終都可以成為社會問題,繼而令服務質素下降、醫療開支增加的問題,最後便是增加更大的社會成本。

制度和文化必須改變

一些基層勞工要長期超時工作,才能賺取較為滿意的收入,這更非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而是制度和勞動力結構,要把他們放在不斷超時才能生活的困境中,這是社會公義與否的問題。我們是否正利用這種「搏到盡」的文化掩飾問題,甚至合理化這種不公平的情況呢?

筆者與大眾一樣,都想享受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但要明白價廉背後存在的問題,最終會轉化為社會成本,要由社會「找數」。如果政府、社會和企業不能守護廣大員工的健康,以過長工時換取企業盈利和工人報酬,便是把經濟發展和增加收入建築在身心健康受損、生活品質低落的代價上。香港社會的進步是朝向一個以人為本、高增值、高效能的共享經濟模式的道路進發,我們不要當更多社會問題或意外發生時,才去正視這個問題。

要改變這種結構性問題,制訂合理工時、改善薪金調整等制度固然重要,但筆者更希望提倡一種文化上的改變——以更為體諒和欣賞的角度,看待基層勞工為香港作出的貢獻。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每年的本地生產總值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基層勞工為社會的付出。當大眾的想法能有所改變時,慢慢建立對基層勞工的肯定時,才更易令他們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易在制度上作出改變。

筆者想在此提醒,過長工時不單對員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更會影響整體社會的發展和福祉,各界討論標準工作時,必須扭轉思維,以促進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質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而非以員工的健康、市民的福祉為代價,以換取企業的利潤。

葉兆輝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人口健康);龍偉民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計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