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4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虛擬銀行雷大雨小

本港FinTech發展突然加快步伐,繼長和(00001)與螞蟻金服成立合資公司營運「支付寶HK」後,金管局亦宣布將就「虛擬銀行」發牌展開諮詢。「虛擬銀行」意指不設實體分行、只靠網絡和手機提供全面服務的銀行,理論上有助提高效益和減省成本,並很符合數碼新世代脾胃,難免會對傳統銀行業帶來一定衝擊。然而,受限於先天條件,世界上其實未有一家虛擬銀行的規模能夠媲美傳統大行,連內地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和騰訊(00700)系的微眾銀行兩大招牌,也略嫌雷聲大雨點小。

不設分行慳支出回饋客人

對傳統銀行來說,分行數量愈多愈有助增加客源和生意,但分行租金、員工薪水和燈油火蠟也帶來沉重成本開支。隨着資訊科技進步,銀行已普遍透過自動櫃員機、電話熱線、網站、手機App等「非分行」方式提供服務,既提高效率也慳成本,惟實體分行仍不可或缺,事關不少「七十前」客戶始終習慣親赴分行理財。

在這背景下,近年有人走前一大步,直接成立「純網絡銀行」,不設「實體」分行,故又稱「虛擬」銀行。其如意算盤是徹底節省了分行開支,省下來的成本可用來回饋客人,例如提供更高存息和更低貸息,從傳統銀行手上搶客搶生意。再者,很多傳統銀行把真人服務當作賣點,但數碼新世代對於親自到分行跟真人打交道則通常可免則免,只要能上網處理的事情不會打電話,可打電話解決的就不會現身。

當今虛擬銀行之表表者,包括內地的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以及美國的First Internet Bank(FIB)和Bank of Internet USA(BoI USA),均為不設實體分行之純網絡銀行,而FIB和BoI USA更分別早於1996年和1999年開業。不過發展至今,FIB和BoI USA的資產規模分別僅約85億和24億美元,較之富國、美銀、摩根大通、花旗等傳統大型銀行坐擁逾萬億美元資產,根本不構成威脅。

阿里騰訊網銀規模遜五大行

在內地市場,網商和微眾分別受惠於阿里系(包括淘寶、支付寶等)和騰訊系(微信、QQ等)的龐大用戶基礎,發展較為暢順。網商銀行成立於2015年6月,上年度已擁有逾350萬中小企客戶,總資產和貸款餘額分別達615億和329億元人民幣,並錄得純利3.16億元人民幣。至於2014年7月開業的微眾銀行,已有逾1500個開通用戶,總資產、貸款餘額和純利分別達520億、328億和4億元人民幣。

網商和微眾面世短短時間便開始賺錢,各項經營業績仍在快速增長,目前這兩家虛擬銀行的估值均以百億美元計,堪稱「超級獨角獸」。不過,這兩個招牌豎立之初,不少人預期它倆將會顛覆內地傳統銀行業基礎,現在看來似乎是「想多了」。截至去年底,內地「五大行」(工、農、中、建、招)平均總資產逾10萬億元人民幣,依然拋離網商和微眾超過100倍。

中外虛擬銀行均有點「雷大雨小」,皆因受到先天條件限制。首先,以八十後、九十後和零零後為首的數碼新世代仍只佔人口較小部分,而且他們不是擁有大量資金的一群,所以虛擬銀行雖說迎合新世代脾胃,卻同時較難吸納年紀較大的「多金」客。

先天限制 科技驗證待改進

其次,虛擬銀行的優勢在於方便快捷,最好讓客人在手機上按幾個鍵便可開戶,之後隨意左click右click就能操控所有服務,對於吸納和留住用戶肯定理想。可是受制於保安要求,現今科技尚未能實現這種美好畫面,例如內地民眾若想開設網商或微眾賬戶,由於上述兩家虛擬銀行不設實體分行,難以面對面驗證開戶者身份,所以客戶首先需要綁定一張實體銀行卡,並親赴其他銀行的實體分行進行驗證,頗為疊床架屋,亦偏離了虛擬銀行之便捷初衷,常令有意開戶者卻步。此外,在開戶後進行轉賬等各種操作時,往往亦需要以手機短訊等方式驗證身份,跟傳統銀行的網絡服務(e-banking)其實差不多。這些保安障礙,或許要待蘋果最新iPhone X的人臉辨識技術普及之後,才有望改善。

最後,無論如何,虛擬銀行比起傳統銀行始終方便不少,例如用戶毋須親赴分行簽文件及與職員接觸,即可隨時在幾秒之內把虛擬銀行賬戶的資金全數轉到另一(虛擬或傳統)銀行。但這種「方便」也是雙刃劍,會令客戶的資金滯留率大降,事關在傳統銀行中,很多客人只因「怕麻煩」而讓資金長期躺在活期賬戶,集腋成裘之後,就為銀行帶來穩定、低廉的長期資金基礎;而虛擬銀行由於太方便,客戶很易「逐利率而居」,當看到其他銀行提供較高存息招徠,就會按幾個鍵立刻把所有資金「轉會」。由此可見,網商和微眾儘管不愁貸款客源,最大難題卻在於存款基礎不足,開出太高存息搶客又恐損害利潤,故目前只能穩打穩紮擴張,難以達到當初預期的業務規模。

顯然,即使金管局快將就虛擬銀行發牌,短期內應不會對本港傳統銀行業帶來太大衝擊。投資者亦不宜抱太高期望,以為只要開一家「食正潮流」的虛擬銀行,便很容易從傳統銀行手上搶走蛋糕。不過香港市場也有優勢,雖然規模(比起內地或美國)較小,但「細有細好」,一家新創的虛擬銀行若找到獨門競爭力(niche),毋須太大投資額就能覆蓋全港市場,有機會刀仔鋸大樹,然後等待被跨國巨擘併購。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