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15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不合時宜的分析

校園出現冒犯性標語的事件,醞釀為一場政治風波。這裏,筆者把在幾個社交群組的一些片段,略未加工,拿來與讀者分享,也算是筆者對事件的分析。筆者也知道,「分析」一詞也許有許多人認為已經不合時宜。特朗普當選後出現「後真相」時代,香港也許正在出現「後分析」時代。這裏就算是「不合時宜」的「分析」吧!

有報紙社論認為「教不嚴,師之過」。怪責教師的聲音漸起!很多人的邏輯是,學生如此,一定是教師教出來的。

學生示威 燎原之勢

一位資深校長說:「這是非常省力、但又極端簡單化的、以偏概全的指摘。學校和專業教師只是提供正規教育。但是學生並不只是從教師身上學習,整個社會是學生的大課堂,學生正在受着強烈的非正規教育。在學生面前,許多公眾人物並沒有為學生提供正面的榜樣。全社會都有教育年輕一代的責任。」

把學生的表現全部推在教育身上,因此認為「香港教育是重災區」,這的確是最省力的指摘。但這在中國內地很流行。現在的輿論是,凡事追究責任而不做研究;找到責任對象,便加以鞭撻,也就好像已經解決問題了。

放眼世界,到處都是學生示威。有時候是為了學生本身的權益(如英國的大學學費),有時候是為了社會政策(如法國),也有為了強烈表達某種意識形態(如美國,特朗普上台以後,校園示威無日無之,沒有一天平靜過);這與1968年全球性的學生運動有一點相似,只是規模還沒有那麼大,也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當年是馬克思、毛澤東)。

在美國,代表極端相反的思想都在示威。相似的地方是「我們代表正義」,而對於他們認為的「權貴」則絕沒有仁慈。那種不滿現狀的仇恨浪潮,也許方興未艾,起碼看不到短期的減退。

絕非為學生辯護,但是教師與學校正在風浪的前線,他們比任何人都關心身邊年輕人的成長。社會應該站在教師一邊,大家共同度過這些動盪的時代,沒有理由把教師看成是怪罪的對象。

教師是一個龐大的專業群體。有時候會看到短片,某位教師在課堂大放政治厥詞;確會有其事,那是違反教師專業操守的;但是假如到學校看看,絕大多數的教師都在社會動盪的當兒,努力在實現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從事政治活動。

沉默多數 色彩繽紛

有誰會上傳他們工作的短片?即使是上述的短片,也會看到學生拍攝者的不滿,甚至有學生當堂質問教師。不要以為學生都是不懂事的小孩!

教師有自己的使命,這種使命遠遠超越政治。從事政治的人,往往認為政治是世上最重要的東西,因此一切要服從政治;也會認為教師的責任是塑造學生的政治思想。政治的要求往往是變幻的,教育有更長遠的、更基本的使命,難以追隨政治風浪。

有些社會,政治高於一切,是一種傳統和文化。香港不一樣,香港是自由市場經濟,不是香港沒有政治,但是香港人從來不必擔心自己的政治思想、意識、立場;也因此,香港人的政治思想、意識、立場,從來就是多元的。

自從政制改革以來,忽然之間,這種多元的色彩卻遭黑白兩個極端騎劫了。香港至今還是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站在極端的位置,會看不慣。就於過去幾周,兩方面的極端人物都抱怨中間的民眾不出聲,一方質問為什麼「沉默的大多數」不出聲;另一方認為自己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筆者想說,現時高喊的,大都是黑與白,中間沉默的大多數卻是什麼顏色都有;他們的聲音要是發出來,是彩色的光譜,並不是人們設想的幫「黑」或者幫「白」。

在校園出現冒犯性的標語,的確令人氣憤。很多人難以自已,是自然的事;連教會領袖都要出聲呼籲,可見真箇是人神共憤。不過,當天筆者在幾個群組呼籲不要把事件放大。當時關心的是,當事的家人,失去了親人,還要名字天天到處給人拿來做文章,公道嗎?

但是帶着政治使命的人,不管這些,因為他們認為,政治是最重要的。張貼標語的人,當然是出於政治原因,因為涉及曾經有政治爭議的人物;但是就標語而言,應該也可完全就事論事,而不加以過分的政治擴充。不過,香港社會的政治弦線繃得很緊,於是便形成社會壓力;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會很快把標語除掉。教大校長發表的聲明,筆者認為頗為得體,不慍不火,沒有把事件縮小,也沒有放大,恰如其分,把事件拉回校內來處理,沒有任何政治的意味。這是身為學術機構的領導的應有取態。

隨後教大校長受到的攻擊,卻有點莫名其妙。把事情拉到「壓制言論自由」,那是沒有理由的上綱上線;以後的所謂「打壓」、「連坐」、「批鬥」,更是不明白其邏輯。

鬥爭為上 誰敵誰友

無端涉入「言論自由」,效果恰恰相反,會引起社會重新關注「言論自由」;其結果是,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必然是收緊對言論的限制。因為假如這樣的言論也算自由,社會就會覺得「言論的確太自由了」。這絕對不是臆測,而是近幾個月美國大學校園紛紛出現的情況,結果是一個言論自由大倒退的浪潮。

人們忘記了,大學校方是保護言論自由的前沿;大學領導人往往是捍衞言論自由的領袖。把他們看成是打壓言論自由的暴君,是自毀長城,後果堪虞!誰敵?誰友?

又有人批評教大校長引用馬丁.路德.金是鼓勵「公民抗命」。筆者認為,恰恰相反,金是「公民抗命」的典範——目標明確、有理念、無暴力、有策略、不樹敵……正好是「公民抗命」者的一面鏡子。

不過,經歷過真正的政治運動的朋友也許會同意,一個政治浪潮洶湧而來,任何苦口婆心,都只有退避三舍。

現在愈鬧愈烈,雙方都有希望鬧大的趨勢。值得嗎?誰得益?不禁想:假如真要顛覆香港,太容易了,只要張貼一些刺激性的標語,就能掀起政治風浪,就能調動千軍萬馬。多省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