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6月24日

占飛 回歸20年自由講 電影

港產片20年起跌

二戰以後,香港電影經歷幾番風雨,既有高峰,也有低谷。每次高峰過後,便是低谷。上世紀五十年代是第一個高峰,六十年代中陷入低谷。其低潮程度,比起今天說「香港電影已死」更嚴重。幸而鳳凰在浴火中重生,七十年代中至1993年,是港片的第二個高峰,亦是港片的最輝煌時代。

六十年代中的低谷源於內因,粵語片落後於時代,給國語片和荷里活片比下去。1993年的低谷,外因是荷里活和市場萎縮,一部《侏羅紀公園》便壓倒港風。香港只有六七百萬人口,市場小,過往港片昌盛,皆因有龐大的海外市場,包括台灣、韓國、大馬、新加坡、泰國等華僑聚居地。1993年,台灣投資港片急跌,韓、泰等地電影起飛,港片的外埠市場從此一去不復返。

八十年代以降,港片有4條院線。嘉禾、邵氏、德寶及新藝城幾間大公司,採用荷里活的影廠制度:有片場、自家院線,發行自行攝製的電影。為了滿足院線的要求,每年都拍攝幾十部電影。要保證票房,最穩健是拍類型片,是以在港片光輝時代,類型電影層出不窮,硬橋硬馬功夫片、諧趣功夫片、動作片、警匪片、黑社會片、喜劇片、武俠片、鬼片、殭屍片、恐怖片、奇幻片、災難片、文藝片、青春愛情片乃至情色片,大製作和小製作,百花齊放,觀眾目不暇給。

地產霸權

到1996年,4條院線縮為3條。放映的影片數量銳減三成,票房自然同步急跌,戲院被迫逢星期二減價至30元。港片墮落低谷,尚有一個基本的原因。昔日港英政府規定,每區必設戲院,提供娛樂給基層市民,由此奠定電影蓬勃的基礎。如今,一些新、舊市鎮連一間戲院都沒有,政府放之任之,還談什麼匡扶電影業呢?九十年代,地產興旺,地皮值錢,獨立戲院紛紛結業,小型戲院改設在商場內。1993年,全港有119間戲院,座位12萬餘。到2002年,只剩下60間戲院,座位5萬7千。到2011年,戲院尚有47間,但座位卻4萬不到。電影何來興旺的客觀條件呢?港片沒落,地產霸權難辭其咎!

不幸,九七年後,香港經濟災劫重重:亞洲金融風暴、地產泡沫爆破、負資產潮、沙士疫症等等,導致影廠制度崩潰,大公司不是結束就是冬眠,院線無法維持,港片幾乎陷入六十年代中的停產危機。一些資深導演和電影工作者,斯時北上拍片。徐克由千禧年開始已經植根神州,拍合拍片。

回歸20年,港片的起落可分成2個階段。1997至2003年,是第一階段。2003年至今,是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經濟雖然不景,仍然佳片紛呈,有不少創新風格的類型片。隨便數數:《香港製造》(1997)、《春光乍洩》(1997)、《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我是誰?》(1998)、《暗戰》(1999)、《細路祥》(1999)、《花樣年華》(2000)、《少林足球》(2001)、《麥兜故事》(2001)、《見鬼》(2002)、《無間道》三部曲(2002-2003)、《功夫》(2004)等等,均證明港片面對挑戰,電影圈仍然有足夠資源和人才拍出製作精緻、創意澎湃的作品。

紛紛北上

經過6年的小陽春,港片仍然無法中興,皆因海外資金減少、戲院減少、人才外流──袁家班去荷里活,成龍和成家班返內地,《功夫》之後,連周星馳都離港北上。本來,這不一定是壞事。資深電影人北上,新人才有揚名立萬的機會。可惜,港片新浪潮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電影人無法接班,至今仍然只有佳句,沒有佳篇;偶有佳作,水準欠穩。加上荷里活轉型,廣泛使用新科技(IMAX、3D)和電腦特效,配合互聯網風捲殘雲的搶奪了觀眾,小陽春終無法聚沙成塔。

2003年起,中國電影市場騰飛。CEPA落實,中港合拍片急增,由之前每年10部左右,2006年增至29部,幾近3倍。

香港電影人,無論台前幕後、大明星和小演員,紛紛北上掘金,掏空了本土影圈。正正是這個階段,新一代既無資源,也無本事接棒,只得少數資深電影人(如杜琪峯的「銀河映像」)留港苦苦支撐大局,難怪響起了「香港電影將死或已死」的聲音!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