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4月14日

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智商升呢迎AI挑戰 人機合一防智能叛變

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初創公司Neuralink據報正研究把人腦與電腦結合,以提升人類智商與記憶力。《信報》StartupBeat今期請來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陳漢偉博士,以及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馮德聰,一起探討「人機合一」的趨勢。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漢偉博士 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

           馮德聰 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

尹:人工智能與大腦結合經常出現在電影情節裏,為何大家仍對有關報道感到雀躍?

馮:我也對此覺得很興奮,中國有句說話:「人力有時而窮」。我身邊一位友人常說,自己終日拿着電腦及電話,記憶退化到像金魚般,只記得3分鐘內的事情,什麼也要靠電話去記錄。我很記得這句話,因為自己也是這樣。當馬斯克提出此想法,就使我覺得很有希望。

不過,馬斯克之前也說過,害怕人工智能(AI)有一天會叛變。現在他的舉措,有點打倒昨天的我。他是否打算把手機安裝在人類的腦袋中,方便搜尋資料?

科技奇點快將出現

尹:馬斯克曾表示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人類未來將可能被AI取代,因此要急起直追。他提出人機合一,提升人腦效能,其實他在擔心什麼?

陳:現在電腦愈來愈細小,軟件愈來愈聰明。不少科學家覺得30年內會出現「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屆時人工智能系統的能力將超越人類千千萬萬倍,那麼人類將會遭到什麼對待呢?這是個大問題。

尹:如果人腦與電腦結合,我們會多了什麼功能?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陳:若人工智能有一天超越人類智慧許多倍,有些人或許擔心它會控制人類。因此馬斯克就提出以「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使人腦與電腦合而為一,當人工智能愈來愈聰明時,人腦也跟着變得聰明。哈佛大學教授Charles Lieber也研發「神經織網」相關技術,把一個細小的網形物體,透過打針注射到人腦中,該物體便會自動擴張,跟腦細胞結合,藉此感測大腦訊號。馬斯克創立的公司或從這方面研究着手。

AI創造力不如人腦

馮:電腦擁有的運算及記憶能力遠超人腦,但人腦的創新能力遠高於電腦。或者馬斯克覺得,人類也需要進化,結合雙方的優點,把人腦的創造力及電腦的記憶力,置於同一個載體內。不如想像一下,現在我們以手機搜尋資料,將來人機結合,或可以在腦內直接搜尋訊息,這就爽快得多。例如我要尋找巴士途經的車站,腦裏即自動浮現車站的影像。

我相信人機結合是未來方向,現在社會講求分工合作,只是未來加入的不是人類而已。人工智能今天只應用於重複性的工作,將來肯定不止如此,現在投資銀行也要聘請數學家編寫演算法,讓電腦處理投資交易,這是大趨勢。

陳:人工智能是一種編程技巧,可以用來做不同事情。至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亦屬於人工智能的範疇,可以辨識聲音及圖像,Google人工智能圍棋程式AlphaGo便是一例。

尹:人工智能可能威脅人類飯碗,這是否一個冒險的誘因,讓人類嘗試人機結合?

陳:人類與電腦結合,一直都在發生。今天每人都擁有手機及電腦,而且全天候跟身,好像兩者已接通。又例如人們會戴Fitbit這類智能手錶,感測心跳和血壓。相信馬斯克希望更直接讓人類更快獲取想要的資料,毋須再用手指或說話控制裝置。

思想控制備受爭議

馮:未來如果我們變成半人半機械,那我們腦內的紀錄可否作為法庭證供?這是其中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如果把Google系統接駁到人腦,我會有點害怕,屆時是否會賣廣告?例如我想搜尋附近的食肆時,Google可能推介最貴的餐廳,並排列在最高的位置。這是把手機畫面上的情況,搬到腦袋內發生,我的意志或受到影響。屆時不是科技改變世界,而是Google控制人類大腦。

尹:剛才我們討論上傳資訊,但如要下載人腦記憶,技術上是否可行?

陳:我們每天在社交媒體發布的生活點滴,例如當下的想法、吃過的東西,某程度也是把自己的思想,備份儲存到雲端。馬斯克建議的人機結合,未來或可更快下載人腦思想,直接傳送至雲端保存。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