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3月21日

曾國平 經濟3.0

沒有貨幣的宏觀經濟學

一本用了近10年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改版,順應潮流刪減了貨幣供求的內容,央行只需操控利率,貨幣成了小配角。對的,今天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有點名不副實,從教科書到理論模型,從央行官員言論到傳媒報道,極少用上貨幣一字,只談央行加息減息,不會討論什麼M1貨幣增長率。

貨幣何以近乎絕跡宏觀經濟學?先講理論,再講歷史。

就如高斯定律本身是套套邏輯,貨幣理論源自一條沒有內容的公式:物價乘以實質生產等如貨幣量乘以流轉速度(velocity)。這條公式指的是生產的名義價值,跟用來購買生產的貨幣總值相等,定義上一定不會錯。公式雖然空空如也,但加上一點假設的話,便有可被事實驗證的推斷:流轉速度大致不變,扣除了實質經濟增長,物價與貨幣量關係密切,通脹(亦即物價的變化)取決於貨幣增長率。這是費沙(Irving Fisher)版本的貨幣數量理論(Quantitative Theory of Money)。

無定向風的需求

換個角度看,貨幣供應等如貨幣需求,而貨幣需求取決於實質生產(多購物自然多要貨幣),以及其他資產的回報(回報高就少持有現金)。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看法是貨幣需求對各種回報的彈性甚低,貨幣需求的關係穩定,得出跟費沙類似的結論。長遠來說,實質生產由人口、生產力決定,貨幣數量理論的含義是貨幣增長終會反映在通脹之上,亦即所謂名義與實質互不相干的古典二分(classical dichotomy),也跟佛利民的名言「通脹何時何地也是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遙相呼應。根據貨幣學派的分析,央行要保持通脹穩定,只需注意貨幣增長,其他指標都是枝節。

經過七十年代的黃金時期,貨幣學派在八十年代開始衰落,貨幣政策由利率取代貨幣供應的潮流亦同時出現。衰落的主因是貨幣學派其中一個重要假設不斷為數據推翻:貨幣需求絕不穩定,時升時跌之餘需求彈性難以捉摸,以致貨幣供應速度可以長期與通脹脫節,央行難以利用貨幣供應作為政策目標。死因之一,是科技進步下貨幣的定義變得太快太複離(如信用卡),貨幣定義的龍門搬得再快(M4、MZM等應有盡有)也追不上時代變遷,加上新產品新技術令物價的計算變得困難,是以通脹和貨幣的關係如無定向風,也解釋了上星期在友報提到通脹愈來愈難預測的現象。

只在長期穩定?

到了今天,研究貨幣的經濟學者成了少數,貨幣學派的文獻更絕跡於研究院課程,有關的新研究亦寥寥可數。偏離主流的例外,就如4位經濟學者去年一項大型研究(作者包括諾獎得主盧卡斯(Robert Lucas),以及幾十年前在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任教的Warren Weber),利用32個國家長達100年的數據,以傳統的M1量度貨幣,證實長期來說貨幣需求的關係相當穩定,不是利用十年八載的數據可以偵察出來。貨幣學派的觀點在一百幾十年的歷史長河上是對的!

不過,付款科技日新月異的時期只佔研究的極小部分,由十九世紀初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變化,未必夠過去三十幾年加起來的激烈。以傳統M1量度的貨幣需求是否經得起考驗,仍有待將來更多的數據去印證。

盧卡斯雖然為當代宏觀經濟學之父,對以利率取代貨幣的潮流從來頗有保留。與其讓貨幣供應退居幕後,他認為更好的宏觀經濟理論應進一步一般化,解釋經濟短期波動、央行以利率回應之餘,同時決定貨幣供應增長和通脹的長期走勢。回說教學,也許是經歷過佛利民影子甚重的香港高考,也許是在港大修讀過一科難忘的貨幣經濟學(老師是陸炎輝博士),看見只談利率不談貨幣的教科書感覺奇怪,像在看一套改編得不好的文學名著電影,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傳統智慧。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