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4月2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競爭:結果與過程

連續七周探討競爭,是在社會文化的框架裏,就「共同價值觀」這個維度,引用Geert Hofstede的四個「與工作有關的價值觀」,其中論及文化中的「陰」與「陽」,競爭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在所謂「儒家社會」的「筷子文化」裏,競爭的意識尤其濃厚。在教育而言,也由於一千多年科舉的影響,競爭更是根深柢固的一種社會價值,因此稍為多花了一點筆墨。

首先要問:是否要避免競爭?不論是理論還是現實,競爭是社會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元素。因此,就對下一代的教育來說,就沒有避免競爭的選項。就是要準備下一代,經常地要面對競爭。

但是競爭應該被作為一種經歷,真正的學習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競爭總有成功與失敗,但是不論成功或者失敗,其過程都可以成為有益的學習,也可以成為惡性的經驗。這裏就嘗試把種種競爭,以體育運動作為例子,作一點粗糙的分類。從教育的視角,探討一下在各種過程裏面的學習。

第一種是「各自表現,客觀標準」的競爭。運動場上的「跳」與「擲」——跳高、跳遠、鉛球、鐵餅、標槍、鏈球……——也就是「田徑」的「田類」項目,都是各自表現,而根據客觀標準分勝負。這類競賽,勝負完全是參與者個人負責,勝負都是自己賽前努力和現場表現的結果。這樣的競爭,學習的元素比較明顯:成與敗,都是自己與客觀標準的競爭,是自己對自己的超越。賽後,一般都是檢討自己的優缺點,改善鍛煉模式,等等。學習的目的也很明確:下一次一定要比這次好。

體育運動 多種競爭

第二種是「跑道競爭,客觀標準」。「跑道」,也就是「徑類」項目,是最形象化的競爭形態。短跑尤其如此:一百米,多少秒跑完,本來也是各自表現,運動員自己也大多心中有數。但是,要每個運動員獨自一個人跑,沒有競爭的形態,表現就會很不一樣。中長距離的賽跑更是如此:運動員大部分時間要在相近的跑道上「爭先」,最後要超越別人,那種競爭形態就變成了運動員的策略考驗,不完全是誰快誰慢的問題。標準還是客觀的——誰先到終點。這個過程,成敗取決於很複雜的因素,平時的鍛煉、體能的韌性、身體的協調、比賽的策略、心理的狀態……等,都是成敗之後運動員會思考和總結的。這就是學習,目的也一樣,下一次要跑得比這次好。

第三種是「各自表現,主觀評判」,例如溜冰、體操、馬術等的比賽,各自表現以後,是評判(團)的主觀判斷,決定勝負。當然,主觀並不等於任意,是信任評判的專業判斷,因為不可能有太明細的客觀標準。不同的評判會有不同的審判標準,因此大多需要有數個評判,帶有投票表決的意思。電視上看到的「全美一叮」之類的節目,可以清楚看到評判過程。比如溜冰,在表演的設計上,需要超越別人,但是在現場上,沒有「跑道」。我們可以看到運動員在比賽之後,會因為自己圓滿完成動作而高興,或者會為自己動作的缺失而懊惱,那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但是不管自我感覺如何,還是要坐下來以忐忑的心情,等待評判的評分。這種競賽,除了自我的反省,還要看評判的主觀判斷;而評判的判斷並不一定與自己的判斷一樣;從運動員的心情來說,不能說不帶有一點運氣。這個過程,運動員的學習,不只是以後加強訓練,增加實力,還要有面對觀眾的騷擾、面對意想不到的評判,等等。

第四種是「擊敗對手,互不傷害」。大多數的球類活動——羽毛球、網球、排球、乒乓球——都是隔着球網進行的。劍擊也屬於這一類。這類的競賽大多以得分決定勝負,不設時限,也就是誰先拿到分數的極限,就贏。與上面三種不一樣,運動員的表現受着對手的直接影響,因此「擊敗對手」成了很具體的目標,而不是簡單地「我要比他強」。因此除了體能、技術,策略成為主要的元素。

除了研究自己,還要研究對方,還要想辦法了解對方的歷史和特點,等等。其中排球還有團隊的策略。這種競爭,除了要贏,還有一個尊重對方、向對方學習的維度,而不是純粹把對方當作敵人。體育精神,開始受到考驗;球賽結束,雙方握手,是一種高尚的表現。尤其是眾目睽睽之下的「技不如人」,「服輸」,是重要的學習。

放下成敗 關注過程

第五種,「群體互動,互不傷害」。如籃球、足球、曲棍球、手球等,可以說與第四種差不多,但是沒有網的阻隔,雙方的隊員在場上互相穿插,而且就在互相穿插之中,瓦解對方,窺伺戰機,謀求得分;但是基本上不准作傷害性的肢體碰撞,否則要吃「黃牌」。在這類的球場上,球員的素質與風度表露無遺。若是校隊的比賽,賽前的心理準備,賽後的心理調整,都是非常濃郁的學習機會。隊員會出現種種浮躁、輕敵、沮喪、互責、仇敵、自大等等的負面情緒。但這些情緒的出現,恰好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機會;也是他們的進取、堅持、冷靜、韌性、互助……等等性格養成的過程。作為教師、教練員,若能夠不為賽果的成敗左右自己,完全可以把握比賽過程中的種種情緒衝擊,作為學生難得的學習經歷。

第六種,「肢體互碰,壓倒對方」。筆者心目中,這是拳擊、摔跤的特點,也是英國欖球、美式足球的形態。比賽之後,可以是遍體鱗傷,但是並非沒有規矩,也並非沒有禮儀。香港欖球總會(Rugby Union)就為4至12歲的學童設立了小型欖球總會,有會員近5000名。他們把整個活動,看成是一個教育項目。他們宣揚的欖球精神,滲透到所有的活動,緊緊扣住政府倡議的七大價值:承擔、國民身份、堅毅、尊重、責任、關愛、誠信。

知識學習 不宜競爭

筆者不是體育運動的專家,以上的探討絕對不算全面,也許會引起運動員和教練們的竊笑。上面的討論也可以適用於其他的競賽,如音樂、舞蹈、美術……有朋友說,說來說去,最後總是零和遊戲,總有輸贏。說得對:着意過程,懂得輸贏,就是最大的教育意義。聽過一個故事,一位體育頗有造詣的家長專門為孩子設計失敗的經歷。細想一下,這位家長真有深度!他講究的,就不是成敗。

上面不厭其詳的討論,旨在具體地說明,競爭之中充滿着學習機會,也是教育的廣闊天地。若是學校、教師、家長只是沉醉在競賽的成敗,也會影響到學生只沉醉於競爭的輸贏,這就不止是喪失了很重要的學習機會,還會在他們的生命裏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記。

然而,請讀者也想一想,上面講的,都是技能的競爭。學生在知識方面(或曰正規課程)的學習,能夠放進上面任何一個模式嗎?恐怕很難。學生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海闊天空沒有邊界,而每個人的學習過程也是不一樣的,可以有快有慢。是我們把他們的學習局限在一小塊封閉的課程範圍內,把他們關在年齡的區間裏面,把所有學生放在同一條跑道上,強迫他們參加一場說不出道理的競爭;就靠幾張試卷,給他們分數,判他們成敗。這,完全不能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

這裏只是想說,在「學業」方面,似乎不宜隨便引進競爭。尤其不宜以分數定成敗;千萬不要把高分當成成功,低分當成失敗;因為那很不真確,是誤導。真要引進的話,請想清楚:這種競爭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