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1日

丁望 思維漫步

資本論150年 北京建馬工程

150年前的1867年9月14日,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年)的《資本論》第1卷在德國漢堡出版。馬克思原寄望此書能「一炮而紅」,卻未贏得「轟動效應」,他慨嘆出版收入還支付不了寫作時的雪茄開銷。德國知識界有《資本論》出版150年的話題,北京學界卻無紀念集會。中共中央則繼續推動「馬工程」,增強馬主義的宣傳,重振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即重新孕育「共產主義天堂夢」。

批資本主義 手不離雪茄

中共十九大(10月18日開幕)前的政治局會議,確定十九大的「指導思想」包括馬主義;相關的宣傳品稱,新領導人發展了馬主義的「中國化」,頌揚他理政的「四偉大」(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老馬早由北京官方稱為全球無產階級(工人)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入了紅色神壇。不僅著作曾被頌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還是社會的道德模楷,個人生活的「陰暗面」都被遮掩。

現實社會中的老馬,並非聖潔的神。他批判資本主義的罪惡,煽動對資產階級的仇恨,鼓吹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卻依靠資本家女兒的「經濟援助」(夫人燕妮是名門貴族之女),也常需紡織廠主兒子恩格斯(Engels, 1820-1895年)的周濟。他是手不離雪茄的大煙槍,喜飲名牌紅酒,炒股票又常失手,開銷大以致家庭經濟拮据。他生性風流,與妻子的陪嫁女僕海倫.德穆特(Helene Demuth)生了私生子(1851年),事後讓老恩承擔風流賬。老馬死後,她與老恩同居,此即馬恩共享情人之事。

寫《資本論》10多年間,老馬曾是「老賴」,賴了麵包店的欠賬。德國之聲提《資本論》,說麵包師上門向「老賴」要賬,聲稱「不付錢,將不再提供麵包」,接下去的場景是:「6歲的小兒子埃德加為他開門後……謊稱父親不在,迅速從麵包師手裏拿走3個麵包飛快地跑開。」老馬寫《資本論》的難處,還在於元根(陽具)潰瘍的折磨。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政治經濟學批判》及與恩格斯合寫的《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比較好讀;《資本論》難讀,冗長而沉悶,有耐心讀下去的人不多。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簡稱共運史), 《共產黨宣言》(與恩格斯合寫,1848發表)和《資本論》,稱為共運史經典,是「紅色聖經」,但中共高幹讀過《資本論》者甚少,連毛、周、小平、陳雲的文集和年譜,都極少或未提到它。《資本論》的第2、3卷,出版於老馬死後的1885年、1894年,並非老馬的個人著作,是恩格斯根據其手稿補充、修改、整理而成。第4卷則出版於老恩死後的1905-1910年,由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 1854-1938年)整理出版。

考茨基與愛德華.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 1850-1932年)是德國社會民主黨要人,曾游離於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前者主編社民黨中央機關刊物《新時代》34年(1883-1917年),長期迴避無產階級專政,1917年俄國10月革命後,批判10月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而結怨於列寧。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後來成為「反修」的指導圖書。

《資本論》的內容,可歸納四大項,一是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二是暴力革命、建立共產政權,三是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四是剩餘價值論(剝削論)。《資本論》的第4卷,題為《剩餘價值理論》(分3冊)。

《剩餘價值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剝削工人的生產關係。把資本家扣除工人工資(成本)後的利潤,稱為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譬如,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其中工作5小時可抵除他的工資,其餘3小時便是「無償勞動」。資本家增加剩餘價值的方法,是延長工作時間和提高生產效率。

剩餘價值論 喪鐘說荒謬

老馬解說剩餘價值,只在於勞動力的生產(工人的操作)價值。資本家的利潤實還與科技投入、企業管理有關。此外,資本家投入資本,創造了工人就業機會,如果他不能以剩餘價值作為資本的回報,工人何來就業機會?社會又哪能走工業化之路?老馬的社會批判或對未來的預言,往往不切實際,帶有濃厚的暴力革命亢奮,把階級鬥爭說成社會發展的動力。他狂熱鼓吹暴力行動、強調專政,其名言是:「暴力是替任何一個孕育着新社會的舊社會接生的產婆。」

毛讚賞他的鬥爭觀,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論」和「天天講階級鬥爭」的口號。老馬對未來的「豪言」多「車大炮」,例如他自信主編《新萊茵報》的政經評論出兩三期,「世界大火就燃燒起來」。

在《資本論》第1卷,老馬說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恰是逆反的預言。毛時代之後198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針對僵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引入資本主義的生產、企業管理辦法,去挽救社會主義貧困。他的剩餘價值論是僱工生產的障礙,因涉及僱主「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有人從恩格斯著作中找到容許僱工不超過7人之說,改革家胡耀邦等拍板、小平點頭開放私人僱工,發展出大規模僱工的「溫州模式」。這種改革是對剩餘價值論的反思、疏離。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