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16日

上世紀偷渡潮晦稱「赴港就業」

廣東民眾大規模偷渡香港風潮(俗稱「大逃港」)興衰歷史,是深圳經濟特區崛起最好見證,惟近日網上熱傳一張照片,顯示內地展覽方把逃港潮歷史隱晦稱為「赴港就業風潮」【圖】,引起網民嘩然。

展覽圖說扭曲歷史

網傳的照片顯示,一塊展板上掛有兩幅黑白照,左圖是深圳早期落後的街道;右圖則可見人群在建築前聚集,圖片說明標題為「當地勞動力外流潮」,稱「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處於工業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勞動力短缺,引發了本地青年勞動力的秘密赴港就業現象,自1957年至1979年,出現了四次大規模的勞動力赴港就業風潮,人數達十萬多人」。廣東地方政府文件早證明,民眾逃港是因為飢餓、貧窮、政治迫害、尋親等,目的是得到更好生活和定居香港。直到1980年10月香港對偷渡者一律遣返,禁止僱用沒有身份證人士為止。此前數十年間,經偷渡取得香港身份證者逾百萬人。

該圖在網上流傳後,有網民懷疑是上月開館的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展品。網民諷刺當局,既然歷史教科書也可將「文化大革命」改成「艱辛探索」,改變「大逃港」定性也沒什麼稀奇。

鄧小平1977年11月視察廣東時強調,「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1978年習仲勳主政廣東時定性群眾逃港「是經濟原因而不是政治原因」,亦因此最終促成特區成立,引進資金、設備和技術發展經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